close

DSC08881.JPG
林龍杰-陶瓷創作展
展期:2017/05/13() – 2017/07/02()
開幕:2017/05/13() 14:00
時間:週二至週日 早上11點至下午6
地點: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
地址: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4
電話:(02)2595 9650
官網:https://goo.gl/J5NIAk
 
文章整理/黃郁婷   資料./林龍杰


墨鰭 35x23x24cm 雕塑土.鐵 2015(1).jpg
幻化重組的擬現

  以身體感官經驗為主體,擷取日常生活中的圖像語彙,混合昆蟲、植物、微生物等有機形體,重新製造出型態各異的類生物體。

身體感的真實衍生──泥土
    創作者林龍杰認為「土」是延續身體感官經驗的媒介,透過雙手與身體接觸的勞動投入,官能經驗將一點一滴地注入其中。身體是一個具有儲存經驗、堆疊感知記憶的載體,當他使用各式的「物」跟外部環境連結時,這些媒介物也重新組設身體的內在感知與運作模式。

無機演化與有機存在
    來自台中大甲的林龍杰,小時候經常往住家附近的野地探險、捕捉各種昆蟲,像是金龜子、天牛與螳螂等節肢昆蟲。到了研究所就讀台南藝術大學,座落於山邊的宿舍、自然環伺,到了夜間一片靜謐,宿舍走廊的燈光總是吸引蚊蟲聚集,有機的生物讓無機的建築體有了生命,林龍杰將建築想像為巨大生物,內部管線與空間如同生物的體液管道。
  他具體形容這樣的狀態:「進入私空間,開門關門、點亮光源,大片黝黑被隔離於窗外。暗夜中,伏行生物移動著發亮的雙眼;又或簇擁於路燈下的飛蟻拍動翅膀的聲音,交錯在建築內外,彷如身體浸泡入一團不同物質組成的稠密果醬裡,皮膚的毛細孔觸覺、視網膜的圖像經驗、耳蝸管的音頻起伏、鼻子的嗅覺記憶辨別,完全都被那稠密液體滲入並塞滿身體上的每一個洞。我彷若回到一個具有呼吸的有機生物體內部,攀附的管路是肢體經脈延伸,如同爬蟲節肢生物又或藤蔓一般,沿著屋角牆簷四處蔓延攀爬,築物身體之間流動,那些排水孔、調風口是牠們的唯一出口。」

原始生物性與訊息交換場域的混合體
    林龍杰認為:「植物蔓延生長的形態、浮動在空氣中的蛙鳴蟬叫;建築內裡代謝空氣、調節體溫的空調系統與排放氣體的管路、引流資訊的電器接頭、各類有機生體,這些人造物與我的軀體,同時存在於可移動的真實空間裡,透過感官的體驗與接觸、以及使用物件來與空間產生連結,而人們的意識卻存活於連結訊息的電子媒介與管路當中。」
    他觀察到,現今人們以電子媒介作為主要的訊息傳遞管道,軀體未移動,意識卻已徜徉它處,虛擬圖象與符碼建立起另一個世界,這樣的過程形塑出真實世界內本我的存在,改變了生物體原始感知經驗的方式,視覺與意識的虛擬無限擴張,使得本能與五感退化,林龍杰因而產生了疑問:「我們是『生物』嗎?」


微物叢 V 43x30x27cm雕塑土 2012 (1)(主打).jpg
複生/人造物件混合有機功能現象的介面語彙
    林龍杰解說,有機體在生物學裡的定義是「具有進食、代謝、排泄、呼吸、運動、生長和生殖等功能的系統。」他選擇以顯而不見(很明顯存在於周遭卻被忽視)的節肢體,以及單純生物元素的主體作為表象,對應有類似功能的人造物件與零件,來展現有機意象的存在。例如,有傳遞、輸送、連結、發送功能的符碼,像是電腦接孔、插槽,音響喇叭與空調系統的扇葉排風口、基地發射塔等。試圖讓生物體與人造物結合,或是將人造物植入生物體,使其有機化,將相同語彙與功能的物件共存,呈現另一種「自然」。
    作品以微生物、蟲體,隱喻人類迴返生物性的感官功能,微渺的蟲體以觸鬚體驗空間的細膩變異,體現微物感官的身體經驗。這些基礎結構在作品中如同細胞與元素,呈現出以單一的複製元件,拚疊出各異的有機體,這其中存在著性質對比的辯證,當一類複製、重疊看似單向度、無機的元素,卻能製造出有機、變異的人造形體,再疊合有機生理與無機科技零件的特質加以補述。

  

零件化衍出的生物性

    數位傳播的興盛、各種電子媒大量介入我們的生活,改變生物感知經驗的習慣與本能,亦改造了原始感官認知與產生經驗的模式,尤其以虛擬網際的影響最劇,透過電子傳輸,我們能得知世界各地的訊息,視覺經驗的刺激快速而強烈;反之耳鼻的聽嗅、肢體觸覺等五感功能相對勢微。
  電子訊息經由五顏六色的叢狀管路,傳達類比、重複、再置等規律的數字符號,於是我們接收也接受人工媒介的規範性,也可以說人與人造物件之間,已在不知覺中揉合滋長,社會學家布希亞曾說過:「這也就是複製體會發生的狀況:不只是在訊息的層次,也在個體的層次。事實上,當身體開始被看待成,除了訊息與資料的儲存所、一疊資料的檔案夾之外,甚麼都不是的時候,那樣的狀況就會產生。如是,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身體被序列化地再生產。」

    個人意識因大量接收虛擬資訊,成為不斷被更新複製的訊息載體,人就像是電子機械的附屬連接物。林龍杰運用生物元素拆解建構,結合人造物件結構、外觀的複製重組,製造出新品種的械性生物,也是他對機械化存在自我懷疑所產生的未知物。

 

林龍杰-擷取日常圖像語彙、混合有機形體,以及身體感官經驗,造出各式類生物體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tin (米婷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